窯業演進史 共益製磚工廠見證
回顧磚窯的演變過程:明鄭到日據時代是「包仔窯」,因外形很像烏龜,又稱之為「龜仔窯」,平均日產量約三千塊磚。日據到⺠國四⼗年代,是俗稱⽬仔窯的登窯,窯室⼀階階往上、呈階梯狀,故稱登窯。窯室七、八間到十五、六間都有,各窯室前後串連,平均⽇產量約⼀萬到兩萬塊,主要燒製陶瓷與紅磚。⺠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輪窯,因形狀像八卦又稱八卦窯,由德國工程師霍夫曼先生發明,連續燒成窯,平均日產量約兩萬到三萬塊。現今通用的是隧道窯,溫度控制平均,效率較佳、品質較好,平均日產量可達五萬到四十萬塊( 參考日豐磚仔窯官網http://www.rihfong.com.tw/brick.php)。

文章標籤

米豆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